厦门北极星救援队

北极星救援队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2435|回复: 0

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最大规模科考队伍近日启程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2-7-10 09:01:0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昨日下午,14名科考队员在木鱼镇神农架自然保护局集结,展开了为期两个月的野外无人区综合考察活动。此次综合考察是在2011年5月启动的神农架本底资源调查基础上进行,由中国林科院、武汉大学、华中师范大学、华中农业大学、吉首大学、湖北大学、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8个课题小组专家中抽调的学者参加组成,是1980年中美神农架联合植物考察之后32年来首次大规模科考活动,此次考察队伍有33人,由专家14人,民工12人,保护区工作人员5名组成,年龄最大的为60岁,最小的为24岁,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。


  起因


  此前采集标本多已损坏


  在神农架历次科学普查中,由于神农架地形地貌复杂,植物种类繁多,参加调查的科考队伍设备缺乏,行走时间有限,调查结果相差很大,如历次所统计的维管束植物种类分别为1870种、3023种和2762种。昆虫类动物的资源数据也存在着很多空白。


  据悉,由于保存设备不完善,加上当地气候常年潮湿,神农架自然博物馆、自然保护局保存的1976年至1985年间大规模资源调查采集的标本已损坏或遗失;加上物种记载仅限名录式,分布地点和图片均不详细,给查阅和监控当地的资源信息和动态带来诸多不便。


  此次综合考察的目的在于通过全面调查,摸清神农架地区的生物物种的分布、数量、生活习性、重点保护对象的数量、分布、保护级别;地质、地貌、土壤、水文特征;人文资源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。为实施保护计划、制定保护措施及开展科学研究、生态旅游、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提供基础资料。


 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局长杨敬元称,基于此次本底资源调查所获得的动植物、地质、水文、气候、社会经济学方面的资料会建立完整的神农架数字资源库、自然博物馆,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公众展出。


  路线


  考察区域多为无人区


  于8日开始的神农架综合考察所经之处基本为无人区,两路行走路线分7段,两个月完成,在完成一次路线后休整两天继续行走计划。


  考察路线全程曲线距离为1000公里,沿途经过新华断裂带、秦岭冷杉原始森林、宋洛河、阴峪河、大小神农顶、官门山、板壁岩等。高难度路线主要集中在8月,考察人员将在野外生存调查55天,在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人员的配合下对无人区进行综合摸底调查。


  据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局长杨敬元称,此次综合考察行走路线与去年开始的本底资源调查不同,“行走路线基本都在无人区,海拔跨度500米到3000多米,昼夜温差大,为了准备这次综合考察,林区预算50万元购买物资,聘请民工、协警支持,保护科考队员的安全。


  揭秘


  以“神农”命名七个新物种


  据悉,人类对神农架考察起源于1888年,至1987神农架地区经过三次大规模资源普查,这三次皆为外国学者。1942年,房县县长组织了138人的考察团,撰写3万余字的《神农架探察报告》。多次科考中,最出名的是1980年中美植物联合普查,据当年参加科考的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植物学教授潘明清说,中美联合考察进行了56天,发现了第四季冰川时代遗留物种珙桐的新分布,并且以“神农”命名了7个新物种,比如神农香菊、神农蒿等,制作了7000份标本,部分现在仍然存放在松柏镇自然博物馆与神农架药检局中。


  神农架药监局石局长曾经参加过1976年湖北省组织的第一次神农架大规模药用植物普查,据他介绍,1976年的药用植物普查持续了3年时间,当时条件艰苦,没有帐篷住,就睡在树下。


  潘明清表示,目前神农架林区植被带多为次生林植被区,有人居环境破坏地区出现了草甸植被,神农架林区砍伐历史高峰期出现在1950至1980年代,曾经有一支部队在里头砍木头,路修到哪里就砍到哪里。


  资料显示,目前,保护区内已知高等植物3239种,分别占全国和世界高等维管束植物总数的10%和1%,脊椎动物493种,占湖北省野生脊椎动物总数的57.8%。潘明清称此次大型本底资源调查,将弥补神农架藻类等低等植物的空白区。


  现场


  过去用猎枪,如今用红外相机


  为了保证综合考察活动顺利进行,考察队事先进行了完善的人员配备,包括科研人员14名,背夫、厨师10名,向导2名,随队记者,以及一名公安民警。


  昨天下午,物资、人员等各个方面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,除了帐篷、睡袋、手套、胶鞋、柴米油盐、药品等生活、行路用品之外,因为科研需要,还配备了大量的专业设备,其中包括九台红外照相机、用于制作栖爬类标本的桶装酒精、诱捕昆虫的高压汞灯等。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、动物学家吴法清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参加神农架大小科考,是神农架无人区的“常客”,如今已是六十岁高龄,是年龄最大的队员。他告诉记者,如今的科考行头,已经与三十年前大不相同。


  据吴法清介绍,因为当年的神农架尚未成立保护区,他们最早的科考,是用猎枪和步枪完成的,当年最早制作的一批标本,包括大型、小型哺乳动物、大量鸟类,都是亲自从密林当中猎得,所宿的营地,也是就地伐木、盖房。野猪、獐子等野生动物,在剥皮制作标本过后,肉、骨都用来食用,因此,当年为期十个月的科考,食物都是就地取材。


  而本次科考,只能雇佣10名背夫,肩挑背扛大量的生活用品上路。而吴法清教授和同行科考队员的“武器”,被普通相机、红外相机所取代。其中,身着“迷彩装”的红外相机能够置于密林深处,用热感应的方法探测生命迹象,自动成像。


  动植物学家们采集到的标本,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运抵位于神农架木鱼镇的实验室,进行加工制作。

来源:长江商报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厦门市北极星救援队 ( 闽ICP备09039679号 )

GMT+8, 2024-3-29 02:43 , Processed in 0.045380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